首页 百科 正文

新三国邓艾 (口水三国邓艾篇)

百科 19 0

大家好,今天给各位分享三国邓艾的一些知识,其中也会对口水三国邓艾进行解释,文章篇幅可能偏长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就马上开始吧!

三国名将邓艾的死,警示一个什么道理?

“出来混迟早要还的“,邓艾的结局,正应验了这句话。

公元264年,卫瓘让护军田续快马加鞭追至锦竹,把囚车里的邓艾父子就地处决。三国时期战死和意外身死的名将无数,例如:周公瑾,关云长,孙策等等,但众多的名将中,每每说起邓艾之死,都会令人五味杂陈。寒门出身的邓艾,在灭蜀一役中居功至伟,可以说没有邓艾奇袭阴平关,司马氏根本无法兵临城下,让刘禅开城投降。可是邓艾立下如此大功,却遭到了钟会的诬陷,最后死于田续之手,儿子尽皆被诛,族人被流放至西域,后世许多人曾为邓艾叫冤,但如果细数邓艾的生平,会发现邓艾有如此的结局,纯属是咎由自取,怨不得他人。

邓艾到底做了什么? 邓艾有此结果,正验证《无间道》一句台词:“出来混迟早要还的“。邓艾没想到,正是他当年的所作所为,一点一点把自己推向了深渊,要说邓艾干了啥,首要回顾一下邓艾的前半生经历。

邓艾是荆州新野人士,他的家族是新野的一个大族,可惜邓艾年幼丧父,不过由于家族的关系,童年邓艾还能接受良好的教育,公元208年,曹操夺取荆州,导致邓艾随着族人北迁至汝南屯田,年少时的邓艾为了生计,成了放牛娃,不过少年时期的邓艾,少年时的邓艾立志要出人头地。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成年的邓艾虽然胸怀大志,但因为口吃,说话不流利,被屯田都尉打发到一处仓库,成了看粮草的小吏,但毕竟有了稳定的饭碗,邓艾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干了20多年,由于成绩优异加上资历,后被晋升为典农功曹。

公元240年,同僚没想到,说哈结结巴巴的邓艾,一夜之间就邓艾发迹了,短短三年的时间,邓艾从一名典农功曹,晋升为征西军事和南安太守,成为了坐镇一地的封疆大吏。

40多岁人到中年的邓艾,为何会突然发迹?

原因就在司马懿,当时司马懿为了防备东吴和蜀汉,想弄清楚那些地方适合屯田,增加魏国的粮食产量,典农都尉接到命令后,便指派邓艾去实地考察。谁也没想到,邓艾考察完,竟然给司马懿提交了二个中肯的建议,司马懿看了邓艾的建议,明白邓艾建议的价值,不但非常的满意,立刻着手实施。邓艾也因为被司马懿赏识,一手把邓艾提拔起来。

邓艾迎来了事业的春天。邓艾心知没有司马懿这个伯乐,他终身的成就不过就是屯田小吏而已,因此司马懿、司马师在世的时候,邓艾对司马家是鞠躬尽瘁,屡挫姜维、安抚羌人各部,以靓丽的成绩单报司马家的知遇之恩。邓艾也因为战绩彪炳被司马师封为城乡侯,代行安西将军,此时的邓艾是位极人臣,成为了司马师的左膀右臂。

这样看邓艾前半生似乎很完美,但邓艾没预料到,命运的转折来得如此之快。正元二年,才48岁的司马师突然在许都去世了,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,司马昭接管司马家的大权后,邓艾地位没变,而且官职还不断上升。

但邓艾却忘记了一句名言:一朝天子一朝臣,虽然明面上司马昭对邓艾是推心置腹,但实际上司马昭却不把他当心腹来看待,邓艾也逐渐被司马昭边缘化,连同僚都感到邓艾被故意冷落,可邓艾却不这样认为,依然我行我素,由于后知后觉的邓艾,一次公然在朝堂上反对司马昭的提议,让司马昭极为难堪。

原来司马师去世后,朝堂内那帮忠于曹魏的大臣,与皇帝曹髦联手给司马昭摆了一场鸿门宴,以曹髦的名义,请司马昭进宫赴宴,席间两旁埋伏数百甲士,打算把司马昭剁成汤羹。但是曹髦一伙走漏了风声,有人把消息告诉了司马昭,司马昭立即先下手为强,把曹髦和一众忠于曹魏的大臣全给除掉。

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,他的弑君也是无奈之举,但依然引来了朝中大臣的非议,毕竟名义上司马昭依然是曹髦的臣子。面对门阀世家的质疑,司马昭不能让此事持续发酵,因此,司马昭想伐蜀之战,建立一个不世军功来正名,同时震慑朝堂中的宵小。

由于伐蜀之战事关重大,特别是魏国许多名将,都知道姜维的厉害,因此司马昭提出伐蜀时,遭到了魏国大部分文臣武将的极力反对,唯一猜透司马昭心思的只有钟会。见只有钟会一人支持自己,司马昭是相当的尴尬,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,这人就是邓艾,因为邓艾常年和蜀汉,并且战胜过姜维数次,同时邓艾在魏军和朝堂中的威信很高,只要邓艾站在司马昭一边,打包票伐蜀之战能完胜,那么群臣肯定不会再有异议。

最重要的是,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,完全可以说就是司马家的家臣,因此司马昭相信邓艾肯定支持他,可结果呢?让司马昭大感意外,邓艾回朝后竟然没有揣摩司马昭的为何要伐蜀,反而是公然地上书,此时并不是伐蜀最佳时机,司马昭给了好几次机会邓艾,邓艾依然坚持己见,可把司马昭给气坏了!

见邓艾不识抬举,司马昭既无奈又气愤,但此时他需要邓艾的支持,所以他并没有处置邓艾,而是悄悄地让师纂告诉邓艾自己的想法,邓艾权衡再三,最终还是答应司马昭出身伐蜀!

《晋书》: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,屡陈异议。帝患之,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,艾乃奉命。

邓艾没想到,此举成为他结局的导火索,其后在伐蜀的数次战役中,聪明一世的邓艾,却接连犯糊涂,一错再错下导致被死于宵小之手。伐蜀战役中邓艾完全没想到,自己会开罪了三种人,而邓艾最终结局正是与三类人息息相关。

一:底层将士

邓艾作为一代名将,本应该是体恤将士,可是在伐蜀一战中,邓艾接连犯糊涂,造成了两处大错,他为了取得奇袭阴平关,不顾魏军将士的生命,毅然下令让众将士滚落险峻的悬崖,看着陡峭的悬崖,魏军将士明白这一去很可能是九死一生,因此将士们都很不情愿,甚至部分魏军将领拒绝执行邓艾的命令。

其中之一将领就是送邓艾归西的田续,对于田续的抗命,邓艾并没有将他就地处决,而是在大庭广众下,对他严厉的责骂,虽然最终田续勉强答应了邓艾,一起跳下悬崖,但田续因此对邓艾心生不满。不过这还是一个小插曲而已,毕竟跳下悬崖后,魏军的将士同仇敌忾,以少胜多地战胜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,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神话,但邓艾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为了彰显战功,也为了震慑蜀军,邓艾竟然魏军将士,把战场上蜀军和魏军将士遗骸,堆成一座“京观”!

纵观整个三国,大小战役无数,但堆砌的“京观”唯有邓艾一人,而他不顾胞泽之情,还拿自己人堆“京观”举动,彻底寒了魏军将士的心。

同时魏国大臣们对他的做法颇为诟病,就此邓艾失去了魏军将士的支持,为他后来被田续诛杀埋下了伏笔。

二:蜀汉群臣和门阀世家

不知道是否胜利来得的容易,导致邓艾心态飘了,邓艾对着蜀汉大臣又犯浑了,他完全没和钟会商量,甚至没给司马昭打声招呼,接纳了刘禅归降后,就自作主张的上表封刘禅为扶风王,封刘禅的儿子为魏国的侯爵等等。

并且对蜀汉的大臣们更是有些居功自傲,面对蜀汉的群臣,他大言不惭地说,要好好感谢他当初手下留情,没有赶尽杀绝。甚至还不把蜀国的大将军姜维放在眼里,说姜维不过尔尔,不值一提,这种公然瞧不起蜀汉文武大臣的言辞,在外人看来完全是一种傲慢,。

视蜀汉的大臣与姜维,完全忽视了他们后面的世家,这样的做法被魏国和蜀国的望族眼中,完全是一种挑恤。邓艾在蜀汉的傲慢言辞和独断专行,得罪了底层将士,又得罪了门阀世家。

三:主帅钟会和司马昭

司马昭本来想伐蜀为自己树立威信,以一件连司马懿都办不到的奇功,来堵住魏国大臣的嘴,为最后禅让做铺垫,可对于伐蜀,当初邓艾三番五次的推搪,因此司马昭才让钟会主持伐蜀事宜,邓艾作为副将配合钟会伐蜀,钟会命邓艾和诸葛绪为偏师,左右两翼齐头并进,让姜维左右无法兼顾,钟会主力攻取汉中后,被姜维阻挡在剑门关下,此时的钟会进退两难,司马昭也不想功亏一篑,打算让钟会撤回来,毕竟拿下汉中已经是奇功一件。

在这节骨眼上,邓艾却想出奇兵,还力邀同为偏师的诸葛绪一同走阴平道,诸葛绪拒绝了邓艾的建议,与钟会会合,其后钟会为了独揽军功,设法将诸葛绪押回洛阳,可钟会却没想到,他辛辛苦苦的和姜维对垒,却被邓艾摘了桃子,邓艾不但奇袭阴平关成功,还以较少的兵力包围了成都,接纳了刘禅的投降,这可把钟会给气坏了。

但邓艾建了奇功,司马昭是开心不已,此时钟会虽然郁闷,但毕竟他是主帅,也不好发作。邓艾建立了奇功后的种种行为,让一直很郁闷的钟会看到的曙光,一肚子诡计的钟会想到的一个办法,悄悄的修改了邓艾和司马昭互通的书信,而此时邓艾还被蒙在鼓里,犯下最后一个大错。得罪了司马昭。

本来对于邓艾自作主张的上表封刘禅为扶风王,司马昭鉴于邓艾功绩太大,仅仅是回信说句“事当须报,不宜辄行”来提醒邓艾,反思要知道分寸,有事相互之间要商量,别忘记了司马昭才是老板。

可邓艾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,并且搬出了春秋大义来为自己辩解,这样的做法让司马昭起了疑心,此时钟会密报邓艾有异心,由于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,加上邓艾之前的种种行为,司马昭相信钟会所说。让监军卫瓘拿下邓艾押回洛阳。

卫瓘开始还是比较顾忌邓艾,因为邓艾掌管的一支精锐的魏军,但卫瓘没想到邓艾会如此不得人心,他私下召集众将领,表示此行是来抓拿邓艾的,邓艾手下的将领们不但没人去告诉邓艾,反而个个都想抓住邓艾立头功。

最后在田续的争取下,卫瓘让他带人去大营抓拿邓艾,田续抓拿邓艾顺利的让卫瓘都很惊讶,卫瓘没想到,就怎么轻而易举的抓住的邓艾父子,完全是不可思议,巧合的是邓艾诛杀的地方正是他筑”京观“的锦竹。邓艾的结局,表面上看是钟会妒忌造成的,可归根结底,就是他情商太低。

正是魏军将士,门阀世家,蜀汉君臣,还有司马昭、钟会的相互作用,邓艾才有此结局,而临终那一刻的邓艾,依然还搞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,还感叹白起的事为何会发生在自己身上。可见创立了不世之功的邓艾,最终却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,完全是咎由自取,和他人无关。

邓艾给我们警示一个道理: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,首先人必须要谦虚和低调,特别是在获得巨大成功时,更需要低调行事,切忌给人一种嘚瑟的感觉,这会引来你的朋友和同事能力反感。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朋友、领导、同事和下属的支持!如果我们千方百计追求成功,不顾下属和同事的感受,不听取领导的意见,我们可能会取得短期的成功,最终的结果和邓艾一样。

无论是生活和职场,要懂得小心驶得万年船,同时时刻记住郑板桥这幅对联: 虚心竹有低头叶,傲骨梅无仰面花。

三国邓艾简介?

邓艾(195年-264年),字士载,义阳棘阳(今河南新野)人,三国时曹魏后期名将。本名邓范,字士则,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。

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,后来偷渡阴平,逼使蜀帝刘禅投降,建立灭蜀奇功,获封太尉。可是战后被钟会联合监军卫瓘诬陷,邓艾帐下军官打算营救邓艾,唯卫瓘怕受邓艾报复,便遣田续先行杀死邓艾,其子邓忠亦同殉此难。

扩展资料:

邓艾早年丧父,家境贫寒,长期居于今河南省境内。邓艾自小已有口吃毛病;曾于汝南(今河南上蔡)牧牛一时。12岁随母迁居颍川时,见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上写着“文为世范、行为士则”,便自行取名为邓范,字士则。后来有一个族人跟他同名,遂改为邓艾。

邓艾早年凭其才学获举荐为典农都尉(相当于县)学士,然而因为口吃未能迁升,因而就任与农业相关的稻田守丛吏草一职。邓艾酷爱军事,每到高山大泽,定必测量绘制地形,规划扎营布防。时人常取笑邓艾,然邓艾并不在意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邓艾

三国中的邓艾是谁?

邓艾

邓艾(197—264年),字士载,义阳郡棘阳(今河南南阳南)人,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战略家。

邓氏曾经是南阳一带的大族,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。邓艾自幼丧父,邓艾生活在战争频仍、社会动荡的年代,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、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,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。不过,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,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曹操南征荆州,夺取南阳,迁徙一批南阳居民到汝南屯田。邓艾便随其母被迫迁居汝南郡(郡治在今河南平舆县北)襄城,沦落为屯田部民,替官家放小牛为生。

十二岁时,又随母至颍川,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:“文为世范,行为士则”,欣然向慕,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,字士则。后来,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,遂改今名。

在屯田民中,有才学的人很少,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(相当于县)学士,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、干等下级官吏,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,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,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。但因为口吃,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,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。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,经常资助他,而邓艾并不表示感谢。

邓艾喜欢军事。每见高山大川,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,指划军营处所,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。

当时,出身贫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,邓艾平淡地过了近二十年。后来总算当上了典农功曹,帮助管理屯田。一次,邓艾上洛阳去呈报,有机会见到洛阳太尉司马懿。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,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,后升任尚书郎。

遇到司马懿,可以说是邓艾一生的重大转折。

正始(240—249)初,魏国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,积储军粮,对付吴国,因此就派邓艾前往视察。邓艾从陈县(今河南淮阳)、项县(今河南沈丘)一直巡视到寿春。经过考察,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:第一,开凿河渠,兴修水利,以便灌溉农田,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。第二,在淮北、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。他认为:“田良水少,不足以尽地利,宜开河渠,可以引水浇溉,大积军粮,又通运漕之道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于是,便著《济河论》阐明了自己的观点。邓艾还认为:“昔破黄巾。因为屯田,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。今三隅已定,事在淮南,每大军征举,运兵过半,功费巨亿,以为大役。陈、蔡之间,土下田良,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,并水东下。令淮北屯二万人,淮南三万人,十二分休,常有四万人,且田且守。水丰常收三倍于西,计除众费,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。六七年间,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,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。以此乘吴,无往而不克矣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司马懿看后,非常满意,采纳并实施了。从正始二年(241年)起,魏国在淮南、淮北广开河道,大举屯田。北以淮水为界,自钟离以南,横石以西,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,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。每营六十人,一面屯田,一面戍卫。同时,淮阳、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,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,颍南、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。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,灌溉农田二万顷,从而使淮南、淮北连成一体。几年之后,从京都到寿春,沿途兵屯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。从此,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,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。每当东南有战事,大军便可乘船而下,直达江淮。军资粮食有储备,又没有水害。这些,都是邓艾的功劳。

可以说,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,特别是后期,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
正始四年(243),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,转任南安(今甘肃陇西东南)太守。

嘉平元年(249年)秋,蜀卫将军姜维督军进攻雍州(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),依傍曲山(今甘肃岷县东百里)筑两城。姜维熟悉陇西风俗民情,欲诱羌胡归蜀,以控制该地区。派牙门将句安、李歆等人驻守,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。魏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吏陈泰统兵抵御。

陈泰认为:“曲城(今甘肃岷县东漳南)虽固,去蜀险远,当须运粮。羌夷患维劳役,必未肯附。今围而取之,可不血刃而拔其城。虽其有救,山道阻险,非行兵之地也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泰传》)。郭淮从其计,遂采取围城打援策略,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,邓艾进围曲城,切断交通及水源,曲城蜀军困窘不堪。姜维领兵救援,进至牛头山(甘肃岷县东南,洮河南岸),为陈泰军所阻。郭淮率军进逼洮水,企图切断姜维退路。姜维迅速撤回。句安、李歆等人孤立无援,献城投降。

郭淮遂率军西击羌人各部,邓艾说:“贼去未远,或能复还,宜分诸军以备不虞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郭淮就留邓艾屯白水(今甘肃白龙江)北岸,以防蜀军反攻。三天后,蜀军果然复返,姜维派廖化在白水南岸扎营,和邓艾迢遥相对,却不向魏进攻。邓艾对诸将说:“维今卒还,吾军人少,法当来渡而不作桥。此维使化持吾,令不得还。维必自东袭取洮城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洮城(今甘肃临潭西南)在白水之北,距邓艾驻地六十里。邓艾于当夜抢占洮城,不久,姜维果然率重兵奔袭洮城。姜维见魏军已抢占洮城,遂撤军退走,魏兵得以不败。

邓艾因功被赐爵关内侯,加讨寇将军,后又迁升城阳(治所在今诸城东北)太守。

当时,并州右贤王刘豹把匈奴合成一部。邓艾上表说:“戎狄兽心,不以义亲,强则侵暴,弱则内附,故周宣有?严?狁之寇,汉祖有平城之困。每匈奴一盛,为前代重患,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卑。诱丽致之,使来入侍。由是羌夷失统,合散无主,以单干在内,万里顺轨。今单于之尊日疏,外士之威浸重。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。闻刘豹部有叛胡,可因叛割为二国,以分其势。去卑功显前朝,而子不继业,宜加其子显号,使居雁门。离国弱寇、迫录旧勋,此御边长计也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邓艾还说:“羌胡与民同处者,宜以渐出之,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,塞奸宄之路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大将军司马师新出任辅佐政事,对邓艾的建议多所采纳实行。

不久,邓艾改任汝南太守,到任后,访求过去厚待自己的同郡长者,可惜长者已死,于是派官吏前去祭祀,对其家厚加赏赐。邓艾每到一地,就提倡垦荒,发展生产,史书上说:“艾所在,荒野开辟,军民并丰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看来他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有成效的。

魏嘉平五年(253年)二月,吴太傅诸葛恪取得东兴之战胜利后,恃功轻敌,不顾群臣劝阻,再次兴师攻魏。围合肥新城(即合肥新城,今安徽合肥西北),久攻不下,被迫退归。邓艾对司马师说:“孙权已没,大臣未附,吴名宗大族,皆有部曲,阻兵仗势,足以建命。恪新秉国政,而内无其主,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,竞于外事,虐用其民,悉国之众,顿于坚城,死者万数,载祸而归,此恪获罪之日也。昔子胥、吴起、商殃、乐毅皆见任时君,主没而败。况恪才非四贤,而不虑大患,其亡可待也。”诸葛恪回到吴国,果然被杀。

不久,邓艾迁升兖州刺史,加振威将军。他看到有些地方宫不重视农业生产,专事交游请托,作风浮华不实,又上书建议说:“国之所急,惟农与战,国富则兵强,兵强则战胜。然农者,胜之本也。孔子曰‘足食足兵’,食在兵前也。上无设爵之劝,则下无财畜之功。今使考绩之赏,在于积粟富民,则交游之路绝,浮华之原塞矣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正元元年(254年),魏高贵乡公曹髦即位,进封邓艾为方城亭侯。这时,司马氏代魏的局面明朗化了。司马氏世袭中外要职,集军政大权于一己,擅行废立,屠戮政敌,党附曹魏皇室的将领遂先后举兵反抗。同年,司马师诛杀夏侯玄后,魏镇东将军毋丘俭、扬州刺史文钦恐受株连,蓄谋反叛。正元二年(255年),正月,他们假称受太后诏书,在寿春(今安徽寿县)起兵,传檄州郡,讨伐司马师。邓艾杀使者,兼程进军,抢先奔赴乐嘉城(今河南商水境),建造浮桥,这样司马师到达后,才得以占据乐嘉。文钦因落在大军后面而战败于城下。邓艾追击文钦至丘头,文钦逃奔吴国,降于吴丞相孙峻。

孙峻等魏国内乱之机率军号称十万,想要渡江。魏镇东将军诸葛诞派邓艾据守肥阳。邓艾认为肥阳离敌太远,非要害之地,便转移到附亭驻扎,并派泰山太守诸葛绪等在黎浆拒敌作战,击退了吴军。

同年,朝廷任命邓艾为长水校尉。并因为他打败文钦等一系列战功,进封为方城乡侯,代行安西将军职务。

同年七月,蜀卫将军姜维乘大将军司马师病亡,督车骑将军夏侯霸、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。八月,到达枹罕(今甘肃临夏东北),遂向狄道(今甘肃临洮)进军。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,待他率主力自陈仓(今陕西宝鸡东)到达后,再钳击蜀军。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军,先后败于故关(今甘肃临洮北)、洮西,大部伤亡或逃亡,残部万人还保狄道。姜维乘胜围狄道城。

大将军司马昭命邓艾出任安西将军,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,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。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,分三路进至陇西,避开蜀军,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(今甘肃渭源西北),进至狄道东南山上,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,守军见援军至,士气大振。姜维督军沿山进攻,被魏军击退。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,蜀军震恐,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(今甘肃临洮南),狄道之围遂解。于是,朝廷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,假节,兼任护东羌校尉。

此时,魏军多数人认为姜维已经力竭,不可能再出兵北向。邓艾却不这样认为。他指出:“洮西之败,非小失也。破军杀将,仓廪空虚,百姓流离,几于危亡。今以策言之,彼有乘胜之势,我有虚弱之实,一也。彼上下相习,五兵犀利,我将易兵新,器杖未复,二也。彼以船行,吾以陆军,劳逸不同。三也。狄道、陇西、南安、祁山,各当有守,彼专为一,我分为四,四也。从南安、陇西,因食羌谷,若趋祁山,熟麦千顷,为之县饵,五也。贼有黠数,其来必矣。”分析了以上情况后,他断言姜维还会伺机进犯,加紧备战。

甘露元年(256年)六月,蜀大将军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邦(今甘肃天水)会合。七月,姜维率先出兵祁山(今甘肃东南部山地),闻邓艾有备,乃改从董亭(今甘肃武山南)攻南安(今甘肃陇西东南)。邓艾则率军抢占武城山(今甘肃武山西南)据险拒守,与之相持。姜维见地利已失,强攻不克,乃于当夜渡渭水东进,沿山路进取上邽。两军战于段谷(今甘肃天水西南)。胡济失期未至。邓艾大败蜀军,蜀军士卒溃散,死伤甚众。姜维败归,自请贬为后将军。此战,邓艾战前料敌准确,战中因机制变,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,为后世防御作战留下了宝贵经验。

同年,魏帝下诏褒奖邓艾,诏曰:“逆贼姜继连年狡黠,民夷骚动,西士不宁。艾筹画有方,忠勇奋发,斩将十数,馘首千计;国威震于巴、蜀,武声扬于江、岷。今以艾为镇西将军、都督陇右诸军事,进封邓侯,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甘露二年(257年)五月,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。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。蜀大将姜维乘机攻魏秦川(渭水流域)。十二月,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(今陕西周至西南),到达沈岭(今陕西周至南)。当时,魏在长城(今陕西周至南)积存大量军粮,且防守薄弱。邓艾(时为安西将军)和征西将军司马望恐姜维袭夺长城,立即合军据守。姜维军进至芒水,依山为营。邓艾、司马望率军近水筑寨。蜀军多次挑战,邓艾、司马望坚守不出,两军长期对峙。次年三、四月间,姜维闻诸葛诞败亡,只得引军而还。邓艾因功升任征西将军,前后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户。

景元三年(262年)十月,蜀大将军姜维起兵再度攻魏,攻入洮阳境。邓艾率兵迎战。邓艾分析,姜维悬师远征,战线长,给养困难,难以持久。于是,抢占有利地势,在洮阳以东的侯和(今卓尼东北)设阵,以逸待劳,阻击蜀军,双方激战后,魏军发起反击,蜀军大败,损失严重。姜维只得退往沓中(今甘肃舟曲西北)。此后,蜀军实力大减,转为被动防御态势。

同年,总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制定先灭蜀再顺江灭吴的战略,任命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。

景元四年(263年)八月,魏军兵分三路伐蜀: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,由狄道(今甘肃临洮)进军,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(今甘肃舟曲西北)的主力;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,进攻武都(今甘肃成县西北),以切断姜维退路;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,欲乘虚取汉中,然后直趋成都。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,持节监邓艾、钟会军事。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。

蜀军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往沓中增援姜维;左车骑将军张翼等前往阳安关口拒守。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,收缩兵力退保汉城(今陕西勉县东)、乐城。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、骆谷、子午谷严加防守,被魏魏兴太守刘钦占领。钟会遂几路并进,直入汉中,留2万人围汉、乐二城,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,斩蜀将傅佥,收降蒋舒,继克关城(今陕西阳平关),长驱南下。

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,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,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。姜维闻钟会等部已入汉中,知汉中难保,急摆脱邓艾,退往阴平。杨欣等人追击,直到疆川口,双方大战,姜维败退,为抢先占桥头(阴平东南)的诸葛绪所阻。姜维从孔函谷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,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,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时,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,与廖化、张翼等合兵,据守剑阁。诸葛绪赶去阻截,差了一天,没有赶上。

邓艾进至阴平,欲与诸葛绪合兵南下。诸葛绪不从,领军东向靠拢钟会。钟会欲专军权,诬告诸葛绪畏敌不前,将其押回治罪,随即统领大军南下,被姜维阻于剑阁。剑阁素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称,姜维凭险据守,钟会攻剑阁不下,无计可施。时魏军因军粮不继,钟会准备退兵。

邓艾上书说:“今贼摧折,宜遂乘之,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,出剑阁西百里,去成都三百余里,奇兵冲其腹心。剑阁之守必还赴涪,则会方轨而进。剑阁之军不还,则应涪之兵寡矣。

军志有之曰:‘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’今掩其空虚,破之必矣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十月,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,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,南出剑阁两百多里,钟会也派部将田章等跟进。邓艾率军攀登小道,凿山开路,修栈架桥,鱼贯而进,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。山高谷深,至为艰险。途中,粮运不继,曾多次陷入困境。部队走到马阁山,道路断绝,一时进退不得,邓艾身先士卒,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。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,迫降守将马邈。蜀国卫将军诸葛瞻(诸葛亮子)从涪城回到绵竹,列阵等待邓艾。

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,司马师纂攻其左翼。邓忠、师纂失利,退回,对邓艾说:“贼未可击。”邓艾大怒,说:“存亡之分,在此一举,何不可之有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?大声叱责二将,并要将其斩首。二将策马奔回,挥军再战,邓艾也亲临督战,终大破蜀军,遂克绵竹,斩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。

绵竹陷落后,蜀军全线崩溃。邓艾乘胜进击,一鼓作气攻陷雒县(今四川广汉北),逼近成都。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,感到大势已去,在主降派劝导下,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,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。邓艾率军入成都,蜀汉灭亡。刘禅又派人去前线命令姜维等投降,姜维等得到命令,便到钟会军中投降。

此战,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,率偏师出奇兵,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,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,直捣蜀都成都,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。

邓艾入成都,刘禅率领太子、诸王、群臣六十多人绑住自己、抬棺至军营拜见。邓艾手执符节,解开绑缚,焚烧棺材,接受投降,并宽恕了他们。邓艾约束部众,进城后,没有发生抢掠。他安抚投降的人员,使他们复任旧业,受到蜀人的拥护。

魏灭蜀之战,是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,重新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步骤。灭蜀之役,邓艾之功不可没。

在巨大胜利面前,邓艾头脑有些不冷静。他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,以天子的名义,任命大批官吏。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、蜀太子为奉车都尉、诸王为驸马都尉;对蜀国群臣,则根据其地位高低,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,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。

邓艾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,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。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,修筑高台作为京观,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。

邓艾建此大功,深感骄傲,并且常常显示夸耀,引以为荣。他曾对蜀国士大夫们说:“诸君赖遭某,故得有今日耳。如遇吴汉之徒,己殄灭矣。”他还说:“姜维自一时雄儿也,与某相值,故穷耳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有识之士见他如此矜夸,背地里往往嘲笑他。

这些,成了野心家钟会置他于死地的口实。

姜维等人降于钟会后,钟会大喜,迫不及待地上表向司马昭表功,表上说:

“贼姜维、张翼、廖化、董厥等逃死遁走,欲趣成都。臣辄遣司马夏侯咸、护军胡烈等,径从剑阁,出新都、大渡截其前,参军爱青彡、将军句安等蹑其后,参军皇甫闿、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。臣据涪县为东西势援,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,擐甲厉兵,塞川填谷,数百里中首尾相继,凭恃其众,方轨而西。臣敕咸、闿等令分兵据势。广张罗网,南杜走吴之道,西塞成都之路,北绝越逸之径,四面云集,首尾并进,蹊路断绝,走伏无地。臣又手书申喻,开示生路,群寇困逼,知命穷数尽,解甲投戈,面缚委质,印绶万数,资器山积。昔舜舞干戚,有苗自服;牧野之师,商旅倒戈。有征无战,帝王之盛业。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。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。用兵之令典。陛下圣德,侔踪前代,翼辅忠明,齐轨公旦,仁育群生,义征不譓,殊俗向化,无思不服,师不逾时,兵不血刃,万里同风,九州共贯。臣辄奉宣诏命,导扬思化,复其社稷,安其闾伍,舍其赋调,弛其征役,训之德礼以移其风,示之轨仪以易其俗,百姓欣欣,人怀逸豫,后来其苏,义无以过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)。

十二月,魏帝下诏书,褒奖邓艾的功绩,书曰:“艾曜威奋武,深入虏庭,斩将搴旗,枭其鲸鲵,使僭号之主,稽首系颈,历世逋诛,一朝而平。兵不逾时,战不终日,云彻席卷,荡定巴蜀。虽白起破强楚,韩信克劲赵,吴汉擒子阳(子阳为公孙述),亚夫灭七国,计功论美,不足比勋也。其以艾为大尉,增邑二万户,封子二人亭侯,各食邑千户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钟会也因花言巧语博得了司马昭的欢心,遂进位司徒,封县侯,增邑万户,其子二人也都封为亭侯,邑各千户。

从这时候起,邓艾开始遭到司马昭的猜疑。

当邓艾灭蜀之后,便向司马昭提出了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准备采取的措施:“兵有先声而后实者,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,吴人震恐,席卷之时也。然大举之后,将士疲劳,不可便用,且徐缓之;留陇右兵二万人,蜀兵二万人,煮盐兴冶,为军农要用,并作舟船,豫顺流之事,然后发使告以利害,吴必归化,可不征而定也。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,安士民以来远人,若便送禅于京都,吴以为流徒,则于向化之心不劝。宜权停留,须来年秋冬,比尔吴亦足平。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,锡其资财,供其左右。郡有董卓坞,为之宫舍。爵其子为公侯,食郡内县,以显归命之宠。开广陵、城阳以待吴人,则畏威怀德,望风而从矣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邓艾不骄矜、不伐功,一心筹画灭吴之策,他的种种建议实具远见卓识。然而他擅自承制拜官,已经让司马昭不高兴,这时又提出留兵蜀中,引起司马昭的猜疑。

于是司马昭却让监军卫罐告诫邓艾:“事当须报。不宜辄行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邓艾不以为然,再次上言,说:“衔命征行,奉指授之策,元恶既服;至于承制拜假,以安初附,谓合权宜。今蜀举众归命,地尽南海,东接吴会,宜早镇定。若待国命,往复道途,延引日月。《春秋》之义,大夫出疆,有可以安社稷,利国家,专之可也。今吴未宾,势与蜀连,不可拘常以失事机,兵法,进不求名,退不避罪,艾虽无古人之节,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而钟会、胡烈、师纂等人见邓艾居功自恃,乘隙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,说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,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。于是,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罐逮捕邓艾父子,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来。景元五年(264年)正月十五,钟会抵达成都,将邓艾押往洛阳。这时,钟会麾下有魏、蜀军队二十余万。钟会排除了有灭蜀大功的邓艾,又掌握庞大的远征军,遂密谋反叛。司马昭对钟会怀有野心早有戒备,遣中护军贾充率1万步骑入蜀进占乐城,随即亲率10万大军进驻长安,使钟会措手不及。钟会遂扣押魏军所有将领,并出示废黜司马昭的所谓太后遗诏,蜀降将姜维怂恿钟会诛杀被扣将领,预谋趁机杀掉钟会,恢复蜀汉。因钟会迟疑而消息泄露,十八日中午,护军胡烈之弟胡渊率烈部众擂鼓呐喊而出,各营官兵为营救本部将领也一起响应,蜂拥杀入蜀宫,被拘宫内的将领们冲出与其部众会合。双方在宫城内外展开激战,斩姜维、钟会及部众数百人,杀蜀太子刘璇和姜维妻子。魏军大肆掠劫,后由监军卫瓘收拾稳定局势,因其参与诬谄邓艾,遂派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(今四川德阳)西。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诛杀,邓艾妻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城。

当初,邓艾要伐蜀时,梦见坐在山上,旁有流水,便去向殄虏护军爱邵请教。爱邵说:“按照《易》卦,山上有水叫蹇卦。蹇利西南,不利东北。您这次去一定能攻克蜀国,但也许回不来了呢!”邓艾茫然若失。

邓艾的死,实在冤枉。泰始元年(265年),晋王朝取代了魏。下诏书说:“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,而土竟不足以守位。征西将军邓艾,矜功失节,实应大辟。然被书之日,罢遣人众,束手受罪,比干求生遂为恶者,诚复不同。今天赦得还,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,令祭祀不绝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泰始三年(267年),议郎段灼上书,替邓艾不平,书曰:“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,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,臣窃悼之。借哉,言艾之反也!艾性刚急,轻犯雅俗。不能协同朋类,故莫肯理之。臣敢言艾不反之状。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,艾修治备守,积谷强兵。值岁凶旱,艾为区种,身被乌衣,手执耒耜,以率将士。上下相感,莫不尽力。艾持节守边,所统万数,而不难仆虏之劳,士民之役,非执节忠勤,孰能若此?故落门、段谷之战,以少击多,摧破强贼。先帝知其可任,委艾庙胜,授以长策。艾受命忘身,束马悬车,自投死地,勇气陵云,士众乘势,使刘禅君臣面缚,叉手屈膝。艾功名以成,当书之竹帛,传祚万世。七十老公,反欲何求。艾诚恃养育之恩,心不自疑,矫命承制,权安社稷;虽违常科,有合古义,原心定罪,本在可论。钟会忌艾威名,构成其事。忠而受诛,信而见疑,头悬马市,诸子并斩,见之者垂泣,闻之者叹息。陛下龙兴,阐弘大度,释诸嫌忌,受诛之家,不拘叙用。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,吴人伤子胥之冤酷,皆为立祠。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,亦犹是也。臣以为艾身首分离,捐弃草土,宜收尸丧,还其田宅。以平蜀之功,绍封其孙,使阖棺定谥,死无余恨。赦冤魂于黄泉,收信义于后世,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,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,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

泰始九年(273年),皇帝下诏书说:“艾有功勋,受罪不逃刑,而子孙为民隶,朕常愍之。其以嫡孙朗为郎中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)。算是为邓艾平了反。

邓艾在西部时,修筑界墙关塞,建立城堡。泰始年间,羌人发动大叛乱,多次杀害刺史,凉州道路断绝。官吏百姓之所以能够保全,全靠邓艾当年修筑的城堡。

点评:邓艾是三国末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,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。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,见解超人,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。作战中料敌先机,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,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。其偷度阴平一役,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,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。

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,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,种田时手执末耜,阴平道上,他以毡自裹,推转而下。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,部队才上下相感,莫不尽力,取得一系列的胜利。

但邓艾虽善于作战,却不善自保。史学家陈寿在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中对此作了客观的评论:“邓艾矫然强壮,立功立事,然暗于防患,咎败旋至,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,此盖古人所谓自论者也。

《三国史话》24:口吃的天才军事家邓艾

“上帝为其关上一扇门,同时必定为他打开另一扇窗”,所以得志莫猖狂,失志莫沮丧,东汉末三国时期邓艾就是这么一个人物。《世说新语》中记载邓艾有口吃的毛病,在他每次介绍自己名字时总是“艾、艾”连呼。有次司马昭(《三国演义》把这一段安到了司马懿头上)故意戏弄他说:“你老是‘艾、艾’,你名字里面到底有几个‘艾’啊?”邓艾回答:“所谓‘凤兮凤兮’,还是只有一凤而已。”其机敏和大智慧可见一斑,此一回书评就来看看邓艾的故事。

邓艾(约197年-264年),字士载,义阳棘阳(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)人,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、将领。

邓艾文武全才,深谙兵法,对政治也颇有建树,他多年在曹魏西线防御蜀汉姜维。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,率先攻入成都,灭亡蜀汉。后因遭到钟会污蔑陷害,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,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(音guàn,贯)派遣的武将田续杀害。邓艾历任兖州刺史、征西将军、太尉等职,被封关内侯、方城亭侯、邓侯,后来被推崇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。

邓艾墓一说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后阿村附近,1983年7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另一说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北庙乡,墓前曾有祠堂一座,墓冢上留有碑石两通,分别为367年前秦苻坚和1199年大金所建。祠后封土即为邓艾墓,夯土层可见少许残存瓦片。

邓艾原名邓范,因为有人和他重名而改名。他自幼就对军事有种天然热爱,每次见到高山大川,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,指划军营处所,常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。他头二十年仕途并不顺利,只做到典农功曹,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秘书长。有次到洛阳去向太尉司马懿汇报后,得到司马懿赏识,征召他为太尉府掾属,后升任尚书郎。

邓艾建议魏国在东南一带屯田储备军粮。一是开凿河渠,兴修水利灌溉农田,提高产量,疏通漕运;二是在淮北、淮南实行大规模军屯。这是一个根本性举措,此后的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,邓艾的许多主张被采纳起了决定性作用。

243年,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,转任南安太守。249年,蜀汉卫将军姜维督军进攻雍州,司马昭派郭淮指挥迎击,邓艾参与了这次战役。后来司马昭亲自出骆谷向汉中进军,郭淮率军进逼洮水,企图切断姜维退路,姜维被迫迅速撤回。邓艾因功被赐爵关内侯,加封讨寇将军,后又升任城阳太守。

254年,司马氏再次发动政变,高贵乡公曹髦被扶上皇位,司马氏代曹魏的形势已十分明朗。255年正月忠于曹魏的镇东将军毌丘俭、扬州刺史文钦假称受郭太后诏书,在寿春起兵,传檄曹魏各州郡讨伐司马师。当时任衮州刺史的邓艾得到檄文后杀掉使者立即兼程进军,抢先赶到乐嘉城建造浮桥,使司马师部队顺利攻占乐嘉城。文钦因落在大军后面而战败于城下,邓艾追击文钦,文钦逃奔吴国。魏国任命邓艾为长水校尉,因功进封为方城乡侯,代行安西将军职务。

同年七月,姜维率数万人攻魏,乘胜围攻狄道城,曹魏西线吃紧。司马昭命邓艾出任安西将军,和陈泰合力抗击蜀军,并派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。蜀军被邓艾声势震恐,在九月撤军退走钟堤,狄道之围遂解。

256年七月,姜维经董亭进攻南安,邓艾则率军抢占武城山据险拒守,与之相持。姜维看到地利已失,强攻不克,于是在当夜渡渭水东进,沿山路进取上邽。两军会战于段谷,邓艾大败蜀军,蜀军士卒溃散死伤甚众。姜维败归,自请贬为后将军。曹髦下诏褒奖邓艾,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、都督陇右诸军事,进封邓侯。

257年十二月,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到达沈岭,邓艾和司马望坚守不出,两军长期对峙。次年三、四月间,姜维被迫引军而还。262年十月,姜维再度起兵攻魏,攻入洮阳境内。邓艾率兵迎战,积极抢占有利地势阻击蜀军,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,蜀军败逃,姜维退往沓中。

263年八月,魏军兵分三路伐蜀: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,由狄道进军,以牵制姜维驻守沓中主力;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,进攻武都,以切断姜维退路;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,想要乘虚攻取汉中,然后直取成都。

钟会主力被姜维阻击于剑阁,因军粮不继准备退兵。十月,邓艾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由东向南转进,南出剑阁二百多里。邓艾率军攀登小道,凿山开路,修栈架桥,越过七百多里没有人烟的险域,途中曾多次陷入困境。部队走到马阁山后道路断绝,进退不得。邓艾身先士卒,用毛毡包裹身体滚下山坡。邓艾率军出其不意直抵江油,迫使蜀汉守将马邈投降。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绵竹列阵迎击邓艾,邓艾亲临督战大破蜀军,攻克绵竹,斩杀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,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。邓艾乘胜进击,一鼓作气攻陷雒县后逼近成都,蜀汉后主刘禅派人送上皇帝印绶请降。邓艾率军进入成都,蜀汉灭亡。

此次战役,邓艾率偏师出奇兵,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,绕过蜀军正面防御后直捣成都,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攻川奇袭战例。

在胜利面前,把持不住自己的邓艾擅自采用东汉将军邓禹的作法,以天子名义任命了大批官吏。钟会看到邓艾居功自傲,乘机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。监军卫瓘设计逮捕了邓艾父子,用槛车将其押送到洛阳,在途中邓艾和儿子邓忠被杀。邓艾在洛阳的孩子们也被诛杀,妻子和孙子则被发配到西域。

邓艾和钟会一样说到底都只是天才的军事家,缺乏对政治形势的总体把握,不明白历朝历代“兔死狗烹”的不变道理,最后被杀一点也不奇怪。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,口吃的邓艾具备超然的军事能力,然而仅仅有军事能力不懂自保却最终害了他的性命。没有了邓艾对蜀汉的致命一击,钟会粮草不继就此退兵,那么三国鼎立还会继续,后面的发展变化也未可知。可历史就是历史,造化弄人,常令我等后人唏嘘不已。后世评价颇多,这里简单摘录几句,谨供大家参考。

当时名义上的皇帝曹髦说:“艾筹画有方,忠勇奋发,斩将十数,馘首千计,国威震于巴蜀,武声扬于江岷。”

司马炎在后来肯定了邓艾的功绩:“艾有功勋,受罪不逃刑,而子孙为民隶,朕常愍(音mǐn,悯)之。”

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认为邓艾政治上不太成熟:“邓艾矫然强壮,立功立事,然闇(音àn,暗)于防患,咎败旋至,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,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。”

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有两首诗赞邓艾曰:

其一:

“当年邓艾袭西川,曾把阴平石径穿。越岭雄兵齐贯索,临岩大将自披毡。五丁破路应难及,三国论功合让先。汉祚将终须换主,直饶山向上摩天!”

其二:

“自幼能筹画,多谋善用兵。凝眸知地理,仰面识天文。

马到山根断,兵来石径分。功成身被害,魂绕汉江云。”

黄其军

作于2018年5月14日(古历三月廿九)

白话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一回

医圣张仲景

白话《三国演义》第十回

一代“谋主”荀攸

两征高句丽的毌丘俭

三国名将邓艾的简介

邓艾简介:

邓艾(197年-264年),字士载,义阳棘阳(今河南新野)人。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、将领。其人文武全才,深谙兵法,对内政也颇有建树。本名邓范,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。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。

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,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,使得蜀汉灭亡。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,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,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。

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,见解超人,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。作战中料敌先机,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,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。其偷渡阴平一役,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,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。

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,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,种田时手执耒耜,阴平道上,他以毡自裹,推转而下。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,部队才上下相感,莫不尽力,取得一系列的胜利。但邓艾虽善于作战,却不善自保。

扩展资料:

偷渡阴平:

偷渡阴平,是三国末期,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。

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,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,无法前进。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,向钟会建议说:“如果从阴平偷越,直向涪城,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,大军即可乘势前进;如果剑阁守敌不撤,涪城空虚,定能攻下。”钟会接受这一建议,令邓艾实施。

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,是氐羌民族居住区,崇山峻岭,很难行走,蜀军也没有设防。邓艾从沓中出发,通过了阴平小道,直扑涪城。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,不战而降。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、绵竹,逼近成都,刘禅投降,蜀汉亡。
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-邓艾

三国邓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口水三国邓艾、三国邓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。

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:http://x444.evianbaike.com/article/155576.html
1.文章若无特殊说明,均属本站原创,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。
2.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,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,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!如有侵权,请与站长联系!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